(转载澎湃新闻)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度人口数据,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曾在1960和1961年出现过减少,分别比上年减少1000万和348万,这意味着2022年的人口减少是1962年以来的第一次减少。
2022年初公布2021年人口自然变动情况时,笔者曾经预测,2021年可能就是中国人口达峰的时刻(详见《马上评|全年人口净增长48万,意味着什么》,2022-01-17,澎湃评论)。这个时刻,要比一些学者估计的2024年前后提前到达。
一年出生人口为956万意味着什么?
首先,是因为15-49岁的育龄女性数量减少。过去几年,育龄女性总量每年减少400万-500万人。其中,生育最活跃的22-34岁育龄女性(生育数占总生育的四分之三以上),在过去两年减少了1000万人,她们的平均生育率在8%以上,即使这些年龄段的生育率不下降,总生育数量也会下降,对应的出生人口至少是80万。
其次,总和生育率的下降。根据七普数据,2020年出生1203万人,总和生育率为1.3,按这个比例以及2020年与2022年育龄妇女的人口规模变动,2022年的956万出生人口大致对应的总和生育率为1.06。
回顾过去二十年,2000年五普的总和生育率为1.22、2010年六普为1.18,当时全国实施一孩政策(部分农村实施一孩半政策)。而2020年是全面二孩时代,总和生育率仅比五普和六普高了0.1。过去的两年间,总和生育率就下降了0.2以上。
总和生育率的下降除了生育意愿在下降等长期因素以外,还有两个直接原因:生育政策调整影响变弱及疫情。
第一,全面二孩政策的堆积效应基本消退,此前想生育二孩而无法生育二孩的高育龄女性基本退出育龄期,二孩政策进入常态化阶段,而2021年开始实施的全面三孩政策带来的出生人口非常有限,无法抵消二孩政策边际减少的影响。
第二,2022年的出生人口大部分是在2021年怀孕的,接种新冠疫苗等因素会影响怀孕,这进一步抑制了2022年的出生人口规模。
展望2023年,育龄女性进一步减少,备孕情况可能还不及2021年,因此中国出生人口会进一步下降,这个下降趋势会一直延续到2030年左右,生育率黄金年龄(目前是27岁)的女性在2030年触底反弹,但反弹幅度有限。等2045年以后,中国生育率黄金年龄(2018年或以后出生)女性数迅速下降,中国出生人口会进一步快速下滑。
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出生人口的下降,人口再生产是社会秩序维持稳定的重要前提,诸如养老金的可持续性、储蓄率、经济增长都与人口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在社会化养老等制度的环境中,家庭生育行为的正外部性越来越明显,相当于家庭在补贴全社会,这势必进一步抑制家庭的生育意愿。支持家庭的生育抚育不仅关系到家庭生活的质量,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站在当前时点,2023年是中国拼经济的一年,启动消费是经济恢复增长必不可少的一环。从政策实施的角度,对家庭的生育和抚育事务进行补贴,例如全面将生育医疗费纳入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报销目录,对没有生育津贴的产妇进行生活费补贴,对抚养0-3岁的中低收入家庭给予育儿补贴(方案详见:《生育之计⑧如何让想生者敢生:关于生育经费保障机制》,2022-02-20,澎湃商学院)。这些政策一方面是短期政策,可以拉动消费,另一方面更是长期政策,支持家庭生育抚育的社会政策,可以弥补家庭生育补贴社会行为的部分成本,这可以缓解生育意愿下滑的趋势,避免中国滑向极低生育率的陷阱。
(编辑:徐旭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