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多大健康网络多伦多西区医院心理专家杨坚博士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识作诗也会吟。作者曾浏览了《唐诗小札》和《宋词小札》,着实得益匪浅。唐诗宋词,确有(胡笛声声),“沙场秋点兵”的豪迈,也有“七八个星天外,三两点雨山前。”的细腻,更有“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的感人肺腑!烘托出中国文学史上最灿烂的一页。
然而在中国文学长河的无数奇葩中,人们会忽略了一首非常脍炙人口又带哲理的诗歌,那就是曹操的《步出厦门行》,当中不乏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的警句。当我们读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时,不觉为之一怔,颓丧的心境一下又振作了起来,鼓舞起无穷的斗志;心中欲然开朗,疲惫的心又恢复了原状,毅然前行。…
“世人大多数的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要,预防和解决各类问题,提高生活质量,从中得到幸福。什么是真实的幸福,怎样才会有真幸福呢?心理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对这些问题的答案。” 杨教授对记者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 塞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博士曾著有一书,谈到与幸福有关的因素。经过多年的研究,其得出的结论是:能够充分利用你的长处,使别人得到帮助、得到益处的人拥有最高的幸福感。要达到这些,就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杨教授从事精神健康与药物成瘾研究与临床工作多年。并曾在中美两国的学术杂志上发表多篇精神医学专业的论文,取得许多研究成果。在一个周末下午,记者有幸采访了杨教授。
杨教授中等个子,非常谦虚,略带书生气质,一看便是知识分子。大家寒暄一番后,便转入文章的主题。
提起心理学,作者还是颇感兴趣的。并也曾看过一下这方面的书籍。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人研究这方面的知识,并为社会所服务。
要提高幸福水平,必须避免和消除使人陷入困境与痛苦的心理疾患。这是杨教授近年来的工作重心。由于中国的文化背景的影响,许多人不愿提及精神上的问题,怕被人笑话,怕被人认为是弱者。不敢与人倾诉,只认为是隐私问题。一谈起这方面的东西便谈虎色变,讳莫如深。许多时,病是早期发生的,因耽误了时间,使病情加重了。
- 政府投入资金开设思觉失调早期干预计划,
这个计划为亚裔人士所设,现在很多人来加后,由于与原居地的环境不同, 又加上经济上、家庭上等压力,便很易产生心理障碍。不仅给患者和家人带来巨大的心理痛苦和负担,而且可能耗费政府巨大开支。如若要住院,需耗费政府每天约一千加元。因此,政府特设这个计划,方便居民直接看病,无需通过家庭医生。并可能得到政府资助。
- 早期的思觉失调有什么症状?
早期会出现精神幻觉、思维紊乱,情绪不好,容易疲劳,疑心重,有不安全感,不想见人,觉得有人老在议论或评论自己,甚至好像听到一些声音。精神难以集中。
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易得此病,比如他们不想去上学,不想跟人打交道,不仃地玩电脑游戏,发展下去就不能念书。若发现孩子有这种情况,不应责怪他们,或骂他们。这样会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若及早治疗会恢复很快。
对新移民,主要是工作压力,有些人并没有带多少钱来加,特别是年龄比较大的人,又不能念书,若在国内的工作好,落差会很大。来到这里心理压力增大,开始他们会表现成忧郁、情绪低落、容易发脾气、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吃不好、早醒、失眠、不想与人讲话,脑袋笨,疑心重,严重时产生幻觉和妄想。应及时咨询医生,以免病情增加。前几年在多伦多有一个清华大学毕业的双博士生,后来是因为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自杀了。又如一个工程师,因敏感多疑,辞去工作,在家里妄想,每天都生活在恐怖中,后来跳了楼。这些都是没有及时医治的后果。
- 思觉失调及心理疾患是可以医治的
对于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可用一些药物,再在其他方面进行引导调整,便可以完全避免严重问题的发生。关键在于早期。因为大脑在压力情况下的变化是有时间性的,早期的变化是可以逆转的,此时只要抓住时机,进行适当干预,便可恢复。一旦误了关键期,大脑有了实质性的损害,治疗难度就会变大。
若有了精神压力,就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很多人都以为自己很棒,从没想到过自己可能会患上心理疾患,可却偏偏落到自己头上,这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压力的严重性,以为靠自己的意志力可以挺下去。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及时治疗,并向医生咨询和引导调整。在经济上,可向政府申请资助;在工作上,寻找专门的机构找适合的工作。如某人在医治后康复了,通过政府有关机构的培训,在银行找到了工作。
有一个大学生,只有毌亲在身边,她看到其他同学都有房子,生活安稳。心理便不平衡,感到很压抑,动不动就跟母亲吵架,脾气暴躁,不想学习。她母亲打电话来求助,于是给她进行心理辅导,开导她,用点药,慢慢有了好转,过了一年,已完全恢复了,成绩也在班中排第一。
还有一男学生,总是睡不好,总觉得别人老是要害他,不想去上学,后来,经过治疗服了药,安排他参加一些活动,加入教会,听音乐,现在完全好了,很有上进心。充分发挥了其天赋。
值得注意的是,出现这些问题的学生大多是出于单亲或单亲留守家庭,需要多留意。
- 有些特殊原因易引起心理障碍。
- 青少年的吸毒和服用摇头丸,而出现幻觉,总是觉得有人要害他。需要进行心理辅导。
- 在车祸后,造成创伤后应激综合征。有许多人在一段时间类不敢过马路,不敢驾驶,睡不好,记忆力差,心情差,表现为健忘,恍恍忽忽,过马路注意不到红灯。
- 被人歧视和虐待,如某人工作单位的老板故意给他很多工作,什么都要他干,并且很苛刻。他工作压力大,英文也不大好,又要养活小孩,于是就出现了一些焦虑和强迫症状:害怕发错邮件,以至泄露机密;担心电脑没有关好;失眠;注意不能集中,后来无法工作。
- 怎样做才能调整心态避免陷入心理障碍
在预防方面,减少和处理压力很重要。有些压力与自己的想法有偏差有关。人在生活中要有智慧,才有幸福。如看问题要长远,平衡各方面,不将金钱名利看的太重,避免在外部条件方面与比你好的人比较,知足常乐。不为一些眼前利益而盲目的跟风,如盲目投资,这样可避免一些由不适当的决定造成的压力。此外, 还要注意一下几点:
- 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不讲求实际。做事情不要太求完美,太追求细节。观大局,定出长期同目标,中期,短期目标,一步一步走。
- 积极进取,但不要把精力太集中于工作上,造成生活不平衡,以至于忽略了家庭,配偶,孩子,朋友,健康。
- 要准备好才去做,安排事情要有先后次序,尽量避免人为的错误。
- 要善待身体,避免熬夜,要多去运动,注意营养,多吃一些含抗氧化剂多的
新鲜蔬菜、水果,对大脑有好处。
- 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如听听音乐,看看电影,游玩,
- 要建立一些社会联系,可通过参加各类社团活动。
7.有事多找朋友或是专业人员谈谈,可得到他们的帮助。向别人倾诉,可得到更多信息来源,很多事是很易解决的,有许多人也乐意帮助他人。但不向别人说,别人就不知道。
- 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有问题时多反省自己,多包容和体谅别人。人际关系的不和,特别是家庭(夫妻,婆媳,亲子等)关系的不和是许多人压力的来源。
- 设法离开压力过大的环境,如有情绪虐待倾向的人。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网络,多与可信任的人交流。
- 要找到自己的定位,用自己的长处去服务人,不要与别人比较,调整好心态。
研究表明,在加拿大,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一生中有过心理障碍。
六.华人社区应做些什么工作来配合对心理问题的帮助呢?
- 要扫盲,社会多作宣传,让每个人都能自己保护自己,知道什么时候压力大,早期怎么解决,怎样去看病。
- 注意自己的家人,如孩子精神方面的症状,要多疏导他们。
- 如发现自己周围的朋友得病了,要叫他们尽快去看医生。老板要注意员工的健康,关注他们。很多单位都买了心理健康保险,有什么事可跟心理咨询专家谈。
- 媒体应多作宣传,消除一切对心理障碍人士的错误偏见和歧视。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压力,影响大脑正常功能,以至产生心理问题或疾患。这时最需要得到周围人的关心和帮助。
最后,杨教授谈到了他今后的设想和期望。
他告诉记者:第一,将在本周刊上发表系列文章,讲解各类心理健康问题。第二,专门设计一个华人网页,特别针对心理健康的问题。第三,一年搞几个讲座,让家长们多注意小孩们的心理状况,知道出了问题怎么办。第四,组织一些自愿者,大学生帮助做一些宣传工作。
采访将结束时,作者见到一些杨教授往日出版的著作和嘉奖,这些都是围绕着心理学及精神医学专业的范畴而作不断的探求,真是倾其一生精力于一偶,更显其敬业精神,攷攷不倦,学无止境。作者衷心地祝愿其精益求精,得如所愿,解救无数心灵于黯然。此时,作者又不禁回想起其本文的题目:真正的幸福跟什么因素有关?!嗟夫,卢俊有句名言,曰:人生来自由,却始终带着枷锁!
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曾写道: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1835年8月)
这恰恰与现代的美国心理学家马丁. 塞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博士在 《真实的幸福》一书中通过大量的取证而得出的结论是那么的吻合!
最后,用一句名诗来结束全文吧: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又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啊.!…..
全文完。–2014-6月
(心里咨询电话:416-603-5613)
附:
杨 坚教授简介:
曾就读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获医学及临床心理学博士。曾任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精神卫生系副教授,精神科医师及临床心理学家。
1994年赴美国深造,美国旧金山国际计划及美国国家亚裔心理学家培训中心访问学者,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后就读美国马里兰州陶森大学。1996年应聘为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人格与应激研究室客座科学家,与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国际著名人格心理学家,国际人格心理学会主席,大五人格因素理论创立者-鲍尔.卡斯托和罗伯特.麦克雷博士一同从事跨文化人格与人格障碍研究。发起和负责为期四年的由十几个医学院校及医院参加的大型合作科研课题。曾参与撰写美国心理学会出版的专著-大五因素与人格障碍及老年心理学。美国人格评估期刊审稿人。
1999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精神健康与药物成瘾研究所情感与焦虑计划从事博士后人格与抑郁症的研究,2001年任该所人格障碍研究室研究科学家。多伦多大学附属西乃山医院精神科研究员。
2007年投身临床工作,任多伦多大学健康网络多伦多西区医院亚裔人士精神健康计划任临床治疗师。参与筹建北美第一个由政府资助的专为华人设立的思觉失调早期干预计划。。在中国与国际性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在二十余次国际学术会议展示其研究成果。
在工作之余,积极投身于多伦多国语华人社区公益活动,新移民的心理健康讲座担任讲员。